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祖籍通州,生于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光緒二十年(1894)狀元。曾參與朝鮮平叛和清末立憲運動、東南互保、民國組建等重大政治活動,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先后創辦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把張謇列為近代民族工業不能忘記的四個人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評價張謇為愛國企業家的典范、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的做事風格和為人準則,值得今人學習。
廉潔辦廠,不占分文
張謇出生于世代務農之家,幼時勤學苦讀,歷經坎坷取得功名,先后在清政府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任職。張謇有強烈的報國之志和深厚的為民情懷,“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辭官歸里,走上實業救國之路。
光緒二十五年(1899)五月二十三日,張謇籌辦的大生紗廠歷經千難萬苦建成開車,船載車運的機紗源源不斷運出唐閘。兩江總督劉坤一獲悉后向張謇表示祝賀,張謇吐露肺腑之言,向他坦陳“時時存必成之心,時時作可敗之計”的艱辛歷程:“先后五年,生計賴書院月俸百金,未支廠一錢;全廠上下內外數十人,除洋工程師外,一切俸給食用開支,未滿萬金耳。”
為了創辦大生紗廠,張謇克勤克儉,不領一文工資達數年,出門辦事從不住高級賓館,都住在朋友家。他以克己奉公的廉潔作風率先垂范,教育執事百工共同擔負職責,銘記“堅苦奮勵,則雖敗可成;侈怠任私,則雖成可敗”的道理。張謇的創業經歷讓劉坤一感慨良久,贊之“事緣君之功,苦則君所受。”正因為張謇一心辦工廠,一切為事業,才有了大生紗廠的誕生,才有了日后大生集團的崛起。
制度管理,以身作則
大生紗廠正式運行后,張謇親自撰寫《廠約》和23個部門章程。《廠約》將董事、幫董、執事等作了明確分工,責任落實到人,告誡上層管理者相互間不得扯皮,如果在引進人才上營私舞弊,追查推薦者的責任。《章程》則對大到工場(廠),中層的車間、科室、職能部門、辦事機構,再到消防、巡廠等最底層,編織起環環相扣、全面覆蓋的管理網絡。通過這些精細的制度設計,權責分明,事事有規,突破了傳統手工業作坊式管理,適應了機器大生產的新生產力發展要求。
張謇說,“通州之設紗廠,為通州民生計,亦即為中國利源計。” 管理到位,工廠則正常運行,贏利可保;管理松弛,則人浮于事,滋生貪污舞弊,必定自毀工廠。廠約廠規,正如一部中國人嘗試近代管理的宣言,反映出張謇實業救國之路既立意高遠,又腳踏實地。隨著事業的擴大,這種制度管理的思想不斷完善。無論是墾牧公司、鹽業公司,還是各類學校、養老院等,他都緊緊抓住規劃設計、選人用人、資金籌集、制度建設四大環節。
制度制定后,張謇帶頭執行。一次到南通師范聽取匯報,超過了規定的熄燈時間,舍監黃士高進門將燈熄滅,稱如不遵守制度,其他人就不好辦了。張謇即宣布工作匯報就此停止。學期結束評議時,有人提出黃固執呆板,不可任用。張謇卻說,制度既然制定,學生、老師、校長都該一視同仁遵守,黃士高忠于職守、落實制度的工作態度值得學習。由此,黃仍被留用。
張謇出行一向輕車簡從,反對迎來送往。他來回于常樂與通海墾牧公司、二廠,或上海回來從三和港上岸到二廠、公司,都是乘獨輪小車,從不坐轎子。到達墾區荒灘,常坐牛車下去巡視。
賣字籌資,傾力慈善
張謇以救助弱勢群體、維護社會安定為己任,在興辦實業、教育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致力于推進慈善事業。不完全統計,張謇先后創辦各類慈善事業16家,開創中國民辦慈善事業之先河。
然而這個前無古人的慈善家,沒有鞏固的社會基礎可以倚靠,只能憑借一己之力。張謇慨嘆:“求助人必無濟無已,惟求諸己”。而他賴以掙錢的行當“唯鬻字耳”。據《張季子九錄》記載,從光緒三十二年到民國十三年的18年間,張謇為興辦新育嬰堂、殘廢院、養老院、盲啞學校等慈善事業至少鬻字7次,每次短則1月,長則經年。
張謇通過賣字籌集了多少資金,沒有確切記載和統計。張謇寫于民國元年的短文《感言之設計》中講到,興建育嬰堂、養老院、殘廢院、盲啞學校、貧民工廠等慈善事業造了個粗略預算,共需二三十萬元之多!從中大略可以想見他興辦慈善事業的艱巨。
不徇私情,嚴格家教
張謇注重家風家教,對親屬決不護短。張謇因長期沒有自己的孩子,對兩個侄子特別關注。但他們游手好閑,賭博成性,多次談話教育,仍屢教不改。長房侄子念祖仗勢欺人,作惡甚多,妨礙鄉民。民國5年(1916)農歷正月初一至敦裕堂宅肆蠻無禮。張謇第二天即給海門縣知事寫信,令警所送念祖于海門習藝所管教改造。長房侄子承祖,不僅在本地胡作非為,竟然闖至崇明縣大鬧公堂。崇明知縣通報張謇,張謇明確答復:“依法懲處”。張謇嚴處二侄的故事很快傳開,百姓無不稱頌。敢從自家人開刀,威信不言自高。每當有糾紛鬧事,只要張四先生出來一句話,誰都聽從。
張謇故居濠南別業大廳中央擺放著一件珍貴文物,即《家誡》石碑。民國十年(1921),69歲的張謇漸漸感到暮年臨近,迫切希望唯一的兒子張孝若能夠盡快成才并繼承家業,因而親筆題寫并請人鐫刻《家誡》石碑。序言為張謇所寫,另外選取了劉向、諸葛亮、顏之推、朱熹等從西漢到宋代七位名人的誡子語錄,這些至理名言涉及學習、修身、交友、做事等各方面。張謇的《家誡》對張氏子孫后代產生深遠影響,也成為后人開展家風教育的經典教材。(周磊)